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
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、动物、矿物,这些天然药物,或质地坚硬、个体粗大,或含有杂质、泥沙,或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等,一般不可直接使用,都要经过专门的加工炮制,使之成为中药饮片以后才能应用于临床。中药成分复杂,疗效多样,因此中药炮制的目的也是多方面的。往往由于炮制方法不同,使同一种药物具有不同饮片的作用特色,这些作用虽有主次之分,但彼此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。一般认为,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。 1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
对有毒中药的炮制,历代医家都很重视。许多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,但因毒性太大,临床应用不安全,必需通过合理炮制降低其毒性,才能发挥特有疗效,如川乌、半夏、巴豆、斑蝥等,通过炮制,可以降低它们的毒性,保证用药安全。炮制解毒的方法很多,如浸渍、砂烫、蒸煮、制霜等。许多有毒中药的炮制方法,经现代实验研究,均可揭示其解毒机理,如川乌中的双酯型生物碱虽具有较强的强心、镇痛作用,但毒性极强,经加水煮沸4~6小时后,大部分被水解为单酯型或胺醇型生物碱,后者毒性大大降低且药理作用得以保留,保证了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;又如巴豆制霜后,具有毒性的脂肪油含量降低,缓和了原有的峻泻和刺激作用。
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。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曾提出,麻黄“生令人烦,汗出不可止”。说明麻黄生用有“烦”和“出汗多”的副作用,用时“皆先煮数沸”,则可降低其副作用。柏子仁具宁心安神、润肠通便等作用,如果用于宁心安神则需避免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,通过去油制霜法炮制后即消除了滑肠致泻的副作用。大黄生用泻下力强,但常伴有腹痛、恶心、呕吐等消化道反应的副作用,通过炮制后可缓和泻下之力,消除胃肠道的不适反应,其炮制品特别适宜年老体弱、婴幼儿、孕妇等便秘患者应用。
2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
中医采用寒、热、温、凉四种药性和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种滋味来表达中药的性能,性和味偏盛的药物,在临床应用时,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。如太寒伤阳,太热伤阴,过酸损齿,过苦伤胃,过甘生湿,过辛耗气,过咸助痰湿等。为了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,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,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。唐代孙思邈曾提到桂枝应生用,但在妇女怀孕的情况下,为了防止“胎动”,特地要求用“熬”(即炒)法炮制后入药。明代罗周彦曾说:枳壳“消食去积滞用麸炒,不尔气刚,恐伤元气”。又如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强,为发汗峻药,蜜炙后辛散解表作用缓和,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,适用于老年或幼年的表证患者。中药往往通过清炒、麸炒、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,故有“炒以缓其性”,“甘能缓”的说法。许多药物,生、熟作用有区别,如生甘草性味甘凉,能清热解毒、清肺化痰;而蜜炙甘草性味甘温,能补脾益气、缓急止痛;生地黄性味甘苦寒,具清热生津、凉血止血之功;熟地黄性味甘温,能补血滋阴、养肝益肾。由此可见,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能,故有“补汤宜用熟,泻药不嫌生”之说。
3 增强药物疗效
中药除了通过配伍来提高疗效外,炮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径和手段。中药材经切制成饮片后,表面积增大,再经过蒸炒煮煅等热处理,细胞组织及所含成分可发生一系列物理、化学变化,此外辅料的助溶、脱吸附作用,都可使药物的活性成分更好地从药材组织细胞内溶解释放出来,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。如黄连经酒或姜汁炮制后,其所含小檗碱在水中的溶出率明显提高。多数种子类药材外有硬壳,其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,经加热炒制后种皮爆裂,便于成分煎出,这就是“逢子必炒、逢子必捣”的根据和用意。再如现代实验证明,香附经醋制后,其解痉、镇痛作用明显优于生品;甘草制黄连,可使黄连的抑菌效力提高5~6倍,这都说明了炮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增强药物疗效,有利于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。
4 改变中药的作用趋向
中药的作用趋向,传统以升降浮沉来表示。中药经过炮制,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。如大黄性味苦寒,其性沉而不浮,其用走而不守,经酒制后能引药上行,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热邪的作用;黄柏性味大苦大寒,主降,生品多用于下焦湿热,酒制后可减其苦寒之性,并借助酒的引导作用,清上焦之热,这二种作用趋向都是转降为升。又如莱菔子,能升能降,生品升多于降,用于涌吐风痰;炒制后,降多于升,用于降气化痰,消食除胀。对此,前人从实践中也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,如“酒制升提”,“姜制发散”,“盐制入肾”等。
5 改变或增强中药的归经
中药归经常以脏腑及经络来表示。所谓某药归某经,即表示该药对某些脏腑和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作用,并和“五味”密切联系,即“酸入肝、苦入心、甘入脾、辛入肺、咸入肾”。许多单味中药作用于多个脏腑经络,通过炮制调整,可使其作用专一。如小茴香,生品归肝、肾、脾、胃经,能理气和胃,盐炙后专入肾经,能温肾祛寒、疗疝止痛。又如柴胡,入心包络、肝、胆、三焦经,经醋制后,作用专于肝经,使其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的疾病。
6 便于调剂和制剂
植物的根及根茎类、藤木类、果实类、全草类药材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,如切成片、丝、段、块等,既便于调剂时分剂量和配方,也有利于中成药制剂的投料。矿物类、贝壳类及动物的骨甲类药物,如磁石、龙骨、牡蛎、穿山甲等,这类药材质地坚硬,难于粉碎,不便调剂和制剂,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有效成分,因此必须经过炮制,采用煅、煅淬、砂烫等炮制方法,使其质地变为酥脆,易于粉碎和有效成分的溶出。
7 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
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中都经过干燥处理,使药物含水量降低,避免霉烂变质,有利于贮存。某些昆虫类、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,如蒸制、炒制等,能杀死虫卵,防止孵化,便于贮存,如桑螵蛸等。种子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,能终止种子发芽,便于贮存而不变质,如紫苏子、莱菔子等。某些含苷类药物经加热处理,破坏酶的活性,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,以利久贮,如黄芩、杏仁等。
8 矫臭矫味,利于服用
动物类药物、树脂类药物或其他有特殊不快气味的药物,往往为病人所厌恶,难以口服或服后出现恶心、呕吐、心烦等不良反应。为了利于服用,常将此类药物采用漂洗、酒制、醋制、蜜制、麸炒等方法处理,以达到矫臭矫味的效果。如酒制乌梢蛇,麸炒僵蚕,醋制乳香、没药等。
9 提高药物净度,确保用药质量
由于中药材在采收、运输、保管等过程中,常混有沙土杂质、霉烂品及非药用部位,因此,必须通过净选、清洗等加工处理,使其达到一定的洁净度,这对保证临床用药的卫生和剂量准确有着重要的意义。如根类药材要去芦头,皮类药材要去粗皮,种子类药材要去沙土杂质,动物类药材要去头、尾、足、翅等。有些药材虽属同一种植物,但由于药用部位不同,其作用也不同,应区分入药。如麻黄的根与茎;桑树的根皮、枝、叶、果实等它们的功用各不相同,所以要分开入药,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。
总之,中药材经过各种方法加工炮制后,不仅在外观性状上起了变化,从原药材变成整洁美观的中药饮片,而且性味、疗效也随之改变,有的降低毒性,纠正偏性;有的趋利避害,增强疗效;有的调整药性,引药归经;有的便于调剂和制剂、贮存保管、服用等等。可以说,中药炮制是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一大措施,也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。 |